3月7日,针对部分省纪委派驻纪检组和乡镇纪委存在“零查处”现象,省纪委先后集体约谈20名省纪委派驻纪检组长、11个市州纪委书记。省纪委有关领导连连追问:“该发现的问题发现了没有,发现的问题处置了没有,没有发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这一连串问题问得好。当前,无论是省内还是全国,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各地各部门只有问题多与少的区别,没有没问题的。“零查处”现象的存在,恰恰说明查处力度不够,监督还有盲点和空白,有的纪检监察机构成了“不抓老鼠的猫”。据笔者观察,一些单位出现“零查处”现象,不外乎三种情况。
一是“不想查”。有的纪检干部思想僵化,求稳怕乱,不思进取,习惯于看摊子、守位子,凡事推着干、看着干,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有的干部抱着“不添乱”“不出事”的心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压案不报、有案不查。还有的碍于人情,心存低头不见抬头见、山不转水转的顾虑,想方设法替有问题的人说情打掩护,企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二是“不会查”。有的纪检干部能力弱化,对全面从严治党的新任务学习不够、钻研不足,对党规党纪把握不准,对政策尺度理解不深,遇事手足无措、束手无策,处理问题不得力、不得当、不得法。有的同志叫屈:“我确实很想去查,但真的不知道从哪里下手。”有的单位过去把纪检机构当做养懒人、养闲人、养庸人的地方,现在纪检工作任务这么重、要求这么高,干起工作来自然捉襟见肘。
三是“不敢查”。有的纪检干部担当不足,“怕”字当先,什么人都不敢得罪,什么硬话都不敢说,什么硬事都不敢做,凡事畏首畏尾、缩手缩脚、患得患失。就是搞个约谈,本来是让被约谈人红脸出汗的,自己却首先不好意思起来,有的还搬出领导当“挡箭牌”:“对不住了,领导要我约谈你,兄弟多包涵啊。”于是乎,约谈变成了喝茶叙旧,尽说一些不痛不痒的话。还有一些纪检干部自己也不干净,怕引火烧身,只好躲得远远的。
不想查、不会查、不敢查,说到底,就是为官不为、失职渎职。究其原因,根本上是忠诚干净担当出了问题。你心里老打个人的“小算盘”,替自己考虑得多,为党和国家事业想得少,关键时候又怎能豁得出去?反腐败斗争是一场你死我活的较量,慢不得、输不起,如果任由失职渎职滋生蔓延,我们失去的不仅是这场斗争的胜利,还有民心。
令人欣慰的是,省纪委就“零查处”问题开展约谈后,各有关部门单位雷厉风行,迅速整改。我们希望,在正风反腐这个大是大非问题上,决不能像算盘珠子,拨了就动一下,不拨就不动,而是要拿出久久为功的韧劲,努力开创一个风清气正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