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峡口镇纪委紧紧围绕扶贫领域存在的腐败问题,扎实开展监督执纪问责,着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村社基层延伸。
提高政治站位,全面落实“两个责任”。峡口镇20名科级领导干部和52名村干部全部签订了《廉政承诺书》,以签字背书落实主体责任。班子成员定期对分管领域和所包村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每半年向镇党委汇报分管领域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执行情况。镇纪委严格按照“三转”要求,聚焦主责主业,树立严管就是厚爱的理念,对镇村干部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运用和实践“四种形态”,采取告诫约谈、诫勉纠错、责令整改等措施,对工作落实不力的执法所、扶贫站、综治办、食药所、卫生院、学区等6名站所负责人和9名镇村干部给予告诫、提醒和工作约谈,对公安部门给予行政处罚的1名镇干部,给予诫勉谈话。
建立健全制度,完善风险防控机制。制定出台了《峡口镇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问责办法(试行)》和《峡口镇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考核办法(试行)》,形成了有权必有责、用权必担责、滥权必追责的制度机制,有效防止出了推诿扯皮、无人担当现象的发生。今年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考核中存在突出问题的3名驻村干部给予诫勉谈话。紧紧抓住“用人、用钱、决策、审批”等重点领域、重点岗位、关键环节,开展廉政风险排查,通过广泛征求意见等方式,确定风险等级,制定防控措施,制定权利运行流程图21个,职权表37张,按照A、B、C、D四个等级对分险点高的岗位和个人进行风险排查,共排查出个人岗位风险点96个,内设岗位风险点73个,制定防控措施27条,修订完善各类制度13个。
强化监督检查,确保扶贫政策落实。镇纪委先后组织财政所、扶贫站、民政站、农经站人员开展专项督查7次,对13个村重点围绕精准扶贫贷款发放、建档立卡、危旧房加固改造、低保提标扩面、扶贫地膜发放、冬春临时救助、退耕还林、马铃薯储藏窖补助发放、村级“三资”管理等进行了督查,对辖区内卫生院经费使用和中小学义教经费使用、营养餐和寄宿生补助发放开展专项督查,共发现一般性问题39个,当场反馈问题35个,下发整改建议书4份,并对4份整改建议书整改情况进行了“回头看”。
聚焦脱贫攻坚,加大执纪审查力度。对扶贫领域目标任务落实不力、项目资金监管缺位,扶贫政策落实中贪污挪用、截留私分、优亲厚友、虚报冒领、雁过拔毛、抢占掠夺等违纪问题严肃查处。今年以来,镇纪委受理初核案件线索11件,结案11件。立查案件7件(其中涉及扶贫领域案件5件),办结7件,给予党内警告处分5人,党内严重警告处分2人,诫勉谈话7人,告诫约谈6人,追缴违纪资金34538元。
创新工作思路,强化政策信息公开。一方面,建立公众平台。充分发挥手机微信、QQ等新媒体便捷、高效的特点,开通了以领导干部、站所负责人、帮扶工作队人员、驻村干部、村干部、村监会主任、社长为成员的峡口镇廉政文化微信群,搭建了与党员干部和群众联系沟通服务的新平台。今年以来,累计向全镇党员干部发送廉政格言、警句、扶贫领域各类政策和典型案例等信息480余条。另一方面,实行“三卡”到户。针对全镇涉及扶贫领域的低保办理程序、农村CD级危房改造申报条件程序、精准扶贫贷款申请条件程序、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确定程序和享受政策、民政救助条件等8类强农惠农政策群众知晓率低的实际情况,向农户制作发放了“惠民政策明白卡” ;为方便群众监督,向农户制作发放了印有县纪委联系峡口镇纪检干部及本镇纪委书记、纪检专干电话号码的“干部作风监督卡”;为便于服务联系群众,向农户制作发放了印有包村领导、驻村帮扶工作队长、帮扶队员、驻村干部、村干部、村监会主任电话号码的“服务群众连心卡”。
强化指导管理,倒逼村监会发挥作用。围绕如何对村“两委”、扶贫政策落实、扶贫资金发放、村级“三资”进行有效监督,镇纪委对全镇村监会主任进行培训。要求村监会主任列席村“两委”民主议事会议,及时监督村务公开,每月上、中、下旬集中办公时间普遍不少于5天,每月普遍入户走访10—30户不等群众,并如实填写监督检查记录;每月月底向镇纪委汇报情况。今年以来,全镇13个村监会开展监督检查97次,涉及扶贫领域监督检查89次,共发现和收集问题线索48个,督促整改37个,协调解决11个,向村“两委”提出意见建议37条,采纳29条,向镇纪委反映问题线索5件,涉及扶贫领域3件,配合镇纪委核查问题线索5件,有效预防和减少群众身边的“微腐败”问题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