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纪律检查和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纪检监察机关的工作量与日俱增,特别是信访量呈现逐年增加的明显态势。2015年以来,陇西县纪委监委共受理信访举报1100件,其中2015年221件,2016年315件,2017年389件,2018年1-10月已经达到356件。
信访件及问题线索处置的质量和效率,直接关系到调查审查的质效。就陇西而言,可以说调查审查工作都是围绕线索受理处置开展的。坦言之,我们在这方面也有做的不到之处。一方面,初核工作不深不细。由于信访量大,全部由县纪委本级核查,存在人员力量不足的短板。因此,一些信访件经县纪委集体评估后,分类交由相关乡镇、部门核查并上报结果。但由于个别单位对县纪委转办信访线索迟迟不能办结,甚至草草了事,群众反复反映。对此,我们对履行主体责任不到位的个别乡镇党委书记和监督责任的纪委书记,以及驻村干部、包村领导进行了追责。通过追责问责,该镇切实强化责任担当意识,进一步加大监督执纪力度,主动查处了4起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并对违纪违规问题进行通报曝光,取得了良好社会效应,赢得了干部群众的赞誉。另一方面,审核把关不够严格。在以往的信访件及问题线索处置中,我们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建立了管理办法和评估制度,对线索进行分类登记、集体评估后交由纪检监察室、派出纪检监察组或相关乡镇、部门进行初核后上报结果,再由信访、案管部门审核、分管领导、主要领导审定后向上级答复。如需要立案的,按照纪律审查程序办理。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由于工作量大面宽,手段单一,难以做到逐一核对,加之跟踪督办落实不够到位,致使个别单位对转办的信访件办理不够细致,资料不全。发现这一问题后,我们进行了全面整改,并对涉及这一问题的乡镇党委、纪委以及县纪委共9名相关责任人员进行了严肃问责处理。
问题已经出现,问责处理也落实到位。但处理干部并不是解决问题的“终极版”,完善制度机制、推进工作规范化才是长久之计。对此,我们坚持问题导向,积极寻求办法,坚持从细处着手,从小处做起,堵塞存在漏洞,助力纪检监察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建立信访问题线索处置的规范化机制。主要做法是,研究出台了《信访及问题线索资料审核工作制度》。
按照制度规定,审核工作实行分级分类签字负责制,即审核人员按照各自分工,逐条审核、逐项把关,审核完后填写审核表并签注审核意见及审核人员姓名。明确了审核工作的侧重点,各派出纪检监察组按照联系单位范围,侧重于全局把握和掌握了解有关情况;各纪检监察室按照联系单位范围,负责审核材料内容、证据资料以及涉案款物的处置等;信访室负责审核信访件的办理时限及报告行文基本格式;案管室负责审核问题线索的办理时限、处置程序;审理室负责审核定性量纪及追责问责;各联系领导按照联系单位范围,侧重于监督各业务室的审核工作以及把握对人员的问责和事情的处理是否到位等。
对审核中发现的问题,审核人员逐条逐项向办理单位进行反馈并责令立即改正和补充调查,对连续出现同类问题或整改不到位、弄虚作假、蒙混过关的,视情节轻重进行处理,并与本单位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制考核直接挂钩,实行一票否决制。对审核人员违反工作纪律并造成不良后果的,按照“谁审核谁签字谁负责”原则,依纪依法予以问责。
执纪监督规范化建设永无止境,仅信访线索处置工作而言就有值得探索和积极改革的诸多议题。同时,我们已探索建立“扶贫民生监察大数据平台”,为执纪监督规范化增添科技含量,提高执纪监督的精准化和高效化,进而克服工作力量薄弱、执纪监督乏力、工作效率不高等“短板”,使得监察体制改革更加深入,改革效果更加显现。(陇西县委常委、纪委书记、监委主任 胡世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