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连续强调遵守政治规矩的重要性。“人不以规矩则废,家不以规矩则殆,国不以规矩则乱。”规矩的实质是什么?此次提及的政治规矩与以往相比又有什么不同?
从具体的、基本的含义上来看,“规矩”和制度并无二致。可以说规矩就是制度,具体包括党章党纪、法律法规以及一些未明文列入章纪和法规的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等。这些优良传统主要是指党的历史上所形成的各项优良传统和作风,也包括1949年3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两个务必”,以及会议根据毛泽东的提议作出的“不做寿”、“不送礼”等六条规定。在具体的论述中,习近平总书记常常将“规矩”一词与党章、党纪、纪律、法律、法规、制度、优良传统、工作惯例等概念交替使用,就说明“规矩”一词指代的就是这些概念。如果一定要在很多相似概念中选一个与“规矩”对应的词,最准确的要数“制度”一词。制度,特别是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制度概念,就有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之分。正式制度指的是成文的规则,包括法律、法规、纪律、章程等。非正式制度指的是非成文的规则,包括传统、习俗等。非正式制度正好与习近平总书记讲的“不成文的纪律”、“优良传统”、“工作惯例”等相对应。
习近平总书记使用“规矩”一词的新意主要有两个。其一,作为一个通俗概念或口头语,“规矩”一词有其生动活泼、接地气的一面。这是很多正式概念所无法达到的。而且,“规矩”一词在中华文明演进中还很有历史的纵深感。“规矩”一词或许最早还来源于儒家典籍《孟子·离娄上》:“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后来,在老百姓口口相传的俗语中,“无以规矩,不成方圆”就成了“规矩”一词含义最好的注解,指的是:做人做事的基本规则、规范、准则以及种种的公序良俗等。中国人历来十分看重规矩,认为没有了规矩,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就会乱套,即失去了“方圆”。习近平总书记在十论“规矩”中,就多次使用到“规矩”一词的通俗面,例如:“立规矩”、“懂规矩”、“讲规矩”、“按规矩办事”、“定了规矩就要照着办”等。
其二,使用通俗朴素的概念,或者赋予通俗朴素概念以新的含义,是一种重要的领导艺术。《周易》是中华思想的总源头。一般认为,“易”有三个基本含义:变易、简易和不易。其中,简易还是一个重要的领导艺术:把领导者的重要主张以及相关的复杂道理、高深哲理简单化和通俗化,让下属(老百姓)都能听得懂。《易传·系辞上》中有一段话说的就是有关“简易”的领导艺术及其重要性:“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一些干部群众可能根本记不住甚至也不大理解制度、党章、党纪、法律、优良传统等,但没有人不知道“规矩”的意思。一讲规矩,通俗易懂,老百姓和广大干部都能听得懂。特别是在“规矩”已经融入到中国人的血脉之中的情况下,就更加无需解释“讲规矩、懂规矩、守规矩,做人做事要有规矩、有底线”到底是要针对和解决什么问题了。
——摘自《人民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