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近日报道,在一些地方特别是偏远地区、山区农村,有理无理办“无事酒”已经成为一些基层干部敛财的手段。群众对此十分反感,直言这简直就是“敲竹杠”,比节日敛财更恶劣。
“无事酒”,说的是一些基层干部除婚丧嫁娶之外,没事找事摆场子办酒席,趁机收取“份子钱”。记者调查发现,越是在人情氛围浓厚的农村、偏远地区,摆“无事酒”的风气越盛。“无事酒”给农民造成的负担不可小视,有的干部借办酒席收一次钱,相当于农民10年的收入。
细细想来,“无事酒”背后的事儿可大了。它还不单单是“四风”变异,而是赤裸裸地顶风违纪、借机敛财。更值得深思的是,在中央八项规定、反四风等措施有效改善了党风民风的同时,摆“无事酒”的不良风气为何在这些地方依然挥之不去?
换个角度想,“无事酒”之所以能够存在,一方面是有人摆,另一方面是有人送,有摆有送才能延续。过去,我们主要从摆的角度考虑问题,是这些干部作风不正、纪律意识不强,于是用出台禁令、严肃查处来制止“摆”。可是群众为什么要送呢?明知是“鸿门宴”,又何必送上门?
“得罪不起啊!”有村民一语道破。众所周知,很多资源掌握在基层干部手里,自由裁量空间太大,手上有权力可以耍一耍,可以在惠农补贴、养老医疗保险等环节“拿”住你。村民要办事方便,只能将“赶人情”作为“敲门砖”或者“保险杠”,通过吃高价酒席的方式来搞好关系。表面上看,群众是得罪不起摆酒的干部,实际上,真正得罪不起的是干部手中的权力。
让群众用礼金当惠民政策的“赎金”,其实质无异于变相索贿。干部将手中的权力变现是如此轻而易举,群众虽然心知肚明却又“恨在心里口难开”,心不甘情不愿也只能强作欢颜,于是“无事酒”就这样纠结而又顽固地一桌一桌地摆下去。
整治“无事酒”,首先需要简政放权,砍掉一切不必要的程序和繁文缛节。正如前不久召开的国务院廉政工作会议指出的,放权限权对防治腐败有釜底抽薪的作用。减少一道中间环节,就减少一次腐败的机会。就像以前买了新车,必须通过车管所选车牌号,想要一个心仪的号就得去找车管所走关系,而现在都是自己在网上操作,减少了中间“人”的因素,权力寻租空间就被大大压缩了。
与此同时,还需加强监管,将权力晾晒在阳光下,让其公开透明运行。比如一年财政下拨多少惠民资金,享受政策的条件包括哪些,有多少人具备资格等,都一一摆在明面,让群众“知己知彼”、对号入座。阳光的地方多了,阴暗的地方就少了,看看还能拿什么去“卡”群众。
归结起来,刹住“无事酒”这股歪风,必须双管齐下,既要狠抓作风建设,加大惩治力度,让办酒者不敢摆,也要管住不受约束和监督的小微权力,让群众不用送。看住了权力就抓住了根本,当群众根本不必被权力裹挟着去兑换自己本该享有的权益时,热热闹闹的“无事酒”就会彻底消失。(岳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