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中县金崖镇张家湾村党支部书记金红旗、村主任张来有在村账中报销租车费9092元。该村还违规开支烟酒费1905元。榆中县纪委给予金红旗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张来有党内警告处分。”2016年3月2日,兰州市委第四巡察组来到金崖镇巡察,迅速发现张家湾村违规报销租车费、烟酒费的问题线索,随后移交榆中县纪委,进行了问责处理。
截至目前,兰州市全面实施巡察工作,先后派出67个巡察组开展四轮巡察,对全市61个乡镇、12个村、19个社区实现了全覆盖,共个别谈话8000多人,收到来信来访来电1973件,发现问题线索977条,真正把全面从严治党延伸到了田间地头。
利剑高悬:乡镇村社巡察全覆盖
“由于套取了双联帮扶资金和集体资金,我受到了严肃处理,也不再是党员了,对我的所作所为,我很后悔……”这是榆中县城关镇分豁岔村党支部原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陈玉宝发自内心的忏悔。
原来,陈玉宝在职期间,采用虚开发票、虚列工程建设项目、虚列人工工资等手段,套取资金共计155103元,违规报销个人养老金及电话费2400元。陈玉宝受到开除党籍处分,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去年9月,兰州市纪委按照省委、省纪委的安排部署,把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巡察作为强化党内监督的重要举措和有效途径,实现与省委巡视工作的“压茬推进”和“无缝对接”。通过巡察发现了一大批突出问题和线索,形成了有力震慑,取得明显成效,有力推动了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深入开展。及时出台巡察工作实施办法,以“发现问题、核实线索、督促整改、形成震慑”为目标,对乡镇街道、市直部门单位、国有企业开展巡察。
“通过实施巡察工作,实现常态监督问责,着力解决基层‘四风’和腐败问题。”在每轮巡察开展前,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张建平都主持召开全市巡察工作会,安排每一轮巡察工作任务,就巡察工作各环节提出详尽要求,并采取“以会代训”的方式,加强对巡察人员的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
面对任务繁重的巡察工作,兰州市从纪检、审计、财政等部门以及县级干部后备库中,抽调精兵强将建立了“巡察人员库”,其中组长库90名,工作人员库492名,从中随机抽取人员组建巡察组。随后,巡察工作采取“一巡一授权”,严格按照准备、实施、反馈、整改四个环节有序开展。
连续9个月的时间里,兰州市已实施了四轮巡察,在甘肃省率先实现了对乡镇及其所辖村社的全覆盖。截至目前,前三轮巡察共排查梳理问题线索977条,巡察组初核了结253件,移交市县纪委219件,移交县区党委政府70件,移交乡镇党委政府318件,移交司法机关处理6件,整改落实约谈23人,给予党政纪处分18人。
聚焦问题:深挖细找彻底核实
“市上的巡察组来了!”3月5日,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遍了榆中县三角城乡孙家营村,也打动了村民敬红刚的心。1995年,敬红刚上学时将户口迁至学校,村上误将其2亩土地收回分给他人耕种。十多年来,尽管他本人多次反映,想尽了办法,问题却一直没有解决。
这一次,兰州市委第十九巡察组来到孙家营村后,各项工作在第一时间全面铺开,村里也设置了举报信箱。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不到两天,信箱就出现了人为损坏,巡察组立即意识到该村可能有潜在问题。
“我们立即组织召开了村民动员大会,把巡察工作的意义、任务、目标向村民讲明白。同时,在孙家营村三个村民居住片区,又设置了4个举报箱。”第十九巡察组组长李洁说。接下来,巡察组通过再入村、再走访、再核实、再调查,如此反复了6次。此后,村民反映的意见和诉求的信件,汇集到举报箱,来到了巡察组手中。针对所获的问题线索,巡察组认真梳理筛选,分头走村串户,连夜查访线索,约谈干部群众,全力寻找证据,彻底核实问题。
“如果在以前,我想都不敢想,自己家的2亩土地,终于回到了自己手中。”敬红刚眼里噙着激动的泪水。与众多村民一样,他的问题经过巡察组积极协调处理,村委会当即进行了纠正,归还了他的土地。为此,他特意去县城定做了一面绣有“巡察有力,秉公办事”的锦旗,送到巡察组手中。
密切和群众的联系,才能真正发现和解决问题。四轮巡察中,各巡察组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工作,共谈话8000多人。实现了“三谈、三访”:班子成员和所属部门负责人必谈,老党员和党代表、人大代表必谈,信访反映多、问题线索集中的必谈;担任过村社的老干部必访,村级监督理财小组必访,有一定威望和影响的村民必访。
擦亮眼睛、敞开心扉,才能真正感受到群众的心声。各巡察组全力受理信访、用心倾听诉求,通过政务公开栏、手机短信、网站等向社会公开巡察组办公地点、电话、邮箱,在被巡察单位机关、巡察组驻地、各村都设立举报信箱,并安排专人接待群众来电来信来访。巡察期间,共收到来信来访来电1973件。
直击要害:切实维护群众利益
39岁的刘明亮,是榆中县和平镇路口村村民,家中有两个女儿,分别在上幼儿园和小学。他的父母都已年过七旬,年老体弱没有劳动能力。由于要照顾老人和孩子,妻子无法外出打工,一家六口的日常生活,全靠刘明亮外出打工来维持,家里的生活颇为困难。
“今年4月初,我们镇重新核定低保户,我也给村委会递交了低保申请书。”刘明亮说,在那几天,他心里很是忐忑不安,每天都关注着复核低保工作的进程。他心里总在琢磨:“这一次能评上低保吗?”“如果还是不行,那么,这次评上了低保的人,是不是真的比我家更困难?”
但事实证明,刘明亮的担心是多余的。路口村的评定低保工作,严格按照了“入户宣传、农户提交申请、调查小组入户核查、召开村社代表会议评议、公示无异议、村两委复核评议、公示无异议后上报镇政府”的流程。“从头到尾都是阳光操作,即使评不上低保,我也心服口服。”刘明亮感慨地说。
从最初的“忐忑不安”,到随后的“心服口服”,成为了和平镇贫困村民们的普遍感受。
原来,今年3月中旬,兰州市委第五巡察组在和平镇开展巡察,着力查找扶贫领域存在的问题,发现该镇反映低保政策落实的问题有38件,占巡察发现问题线索的46.3%,并且各村均有涉及。经梳理,问题主要集中在贫困户应保未报、村干部优亲厚友、评选结果不公开透明、低保对象动态调整不及时等四个方面。
巡察组第一时间向和平镇反馈了情况,督促立即安排整改,启动2016年农村低保复核工作,对全镇现有815户农村低保户进行全面复核,坚持全程阳光操作、实施低保动态管理。本次复核中,共清退低保户428户,新增346户。而满怀惊喜的刘明亮一家,正是新增低保户中的一员。
持续震慑:全面改进基层作风
巡察工作启动伊始,兰州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张建平就要求巡察组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发现问题绝不姑息,坚决依纪依规严惩,让群众身边的“四风问题”无处遁形。
2016年3月,市委第四巡察组来到榆中县金崖镇金崖村,在巡察中发现该村违反村级“零接待”有关规定,为榆中县秦剧团列支餐饮费17000元。随后,这个问题线索移交给榆中县纪委问责处理,该村党支部书记金培峰、村主任周兴刚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
对于纪检监察机关来说,这只是一次普通的执纪问责。但事实上,实现了乡镇村社全覆盖的巡察工作,真正把全面从严治党延伸到了田间地头,不仅净化了基层政治生态,也切实促进了基层干部作风的转变。
“前几天,由于常年风吹日晒,我们金崖村村委会的纱布门帘出现老化,村上花费50多元买了4个新门帘。随后,村干部又走了1公里的山路,上门去找村务监督委员会的陈建邦,就这笔数额不大的开支,进行审核盖章。”金崖村村民张爱信说。
“以前,村里开支都是村干部说了算,到底合不合适,只有他们心里清楚。”谈起如今的村务工作,金崖村村民白明智感慨万分,“现在村务公开了,村务监督也落实了,再没有人对村干部说三道四,感觉党的好作风、好干部又回来了。”
“发现问题、核实线索、督促整改、形成震慑”这原本是兰州市巡察工作的目标任务,可不知不觉间,也成为了该市基层干部转变作风的“路线图”。
全覆盖的巡察工作,无盲区的反复排查,把全面从严治党延伸到了田间地头。与此同时,巡察工作不仅切实维护了群众利益,还激发了乡镇村社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促使他们从严从实履职尽责,带头改进工作作风,全力回应群众关切,广大群众的满意度普遍提高,感觉党的好作风、好干部又回来了。
(供稿 师俊权 编辑 杨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