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训是家庭点点滴滴成败经验故事的凝炼总结,好的家风是家庭美德潜移默化的自然形成。我的祖父母和父母辈都是普普通通的农民,但他们身上天然流露和体现着中国农民所特有的朴素品德和闪亮光点,润物细无声的影响着我们,也影响着我们的下一代和下下一代,甚至还感染和影响着周围的人们。
记得小时候,大概我七八岁的时候,正在上小学一年级,我跟着爷爷住在生产队饲养院里,那时爷爷每天早晨四五点起床,第一件事就是一个圈舍一个圈舍给十七八头大牲口添草加料,那时给牲口加的料是生产队给干重活的牲口特意配发的小豆。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小豆是非常金贵的奢侈品,我时常梦想着弄几粒炒熟吃,但爷爷管的非常紧,他说那是队上给干重活的牲口吃的,不能从牲口口中夺食,不然会遭罪。小时候感觉爷爷很严厉,所以不敢偷拿他存放在“升子”中的小豆,但牲口在吃的过程中偶尔会掉落几粒在槽边,我往往会欣喜地偷偷拾起来装在兜里拿回家炒熟吃,但如果被爷爷发现,他会狠狠地揍我一顿。那时我不理解爷爷为什会那么扣门和狠心,但现在我终于明白那是爷爷对集体财物和所干事业朴实无华的忠诚干净担当精神。生产队一般都有两个饲养员,爷爷干了二十余年的饲养员,不知陪伴了多少任饲养员,但爷爷是铁打的从来没有被换掉过,直到改革开放饲养院解散为止。
我们家的家族文化最突出的特点是“孝”和“顺”,父母孝顺爷爷奶奶,我们兄弟姊妹七个孝顺父母,特别是三个姐夫和姐姐对父母的关心更是无微不至,他们一有时间就去看忘父母,为父母洗洗涮涮,定期给父母零用钱,定期接父母到自己家洗澡换衣,三天两头给父母打打电话,陪父母聊天,相比之下我们四个做儿子做的甚至连四个儿媳都不如。我的妻子虽然在娘家是娇生惯养的,但嫁到我家之后没少吃苦受累,可是她对我的父母非常尊敬,时常主动给我的父母零用钱。每年春节我都不一定会给父母红包,但妻子一定会给,不仅如此,妻子每年也会给大嫂红包,说大嫂服伺父母比较辛苦。奶奶在世的时候,70多岁的妈妈整天陪伴着90多岁的奶奶,全身心的服伺奶奶,奶奶吃素食,妈妈也跟着吃素食,奶奶去逝后妈妈也变成了一个素食主义者。2005年至2011年期间,为了妈妈方便照顾奶奶,他们俩和我们一家住在了一起,妻子做饭都要先给奶奶和妈妈做好素的,才给我们另外做,五年多时间妻子从来没有嫌麻烦和埋怨过。我感觉我们兄弟姊妹中我为父母做的最少,但父母从来没有埋怨过我,我有时甚至感觉父母还有点偏向我,平时我尽量会抽时间去陪陪父母,为他们洗洗脚或者按摩按摩、或者捏捏腿捶捶背,我做一点点他们就高兴的不得了,天下父母面对儿女总是那么地容易满足。
由于父母和我们对爷爷奶奶一直都很孝敬,爷爷奶奶的晚年很顺心,所以身体也一直很好,他们都是无疾而终,爷爷享年92岁,奶奶享年96岁。现在我们兄弟姊妹对父母也很孝敬,父母的心境也很和顺,身体也都健康,85岁的父亲有时还下地干活,80岁的母亲也爱捣鼓乡下小院的菜地。
家的故事永远讲不完,为了更好地传承祖、父辈们的美德,发扬兄弟姊妹们的优良品行,启发和教育后辈儿孙,2015年我结合家庭美德和优良传统,总结出了一些适合我们家族的家训家风并写入家谱,家训即“孝父母敬长辈斯乃本分,教儿孙育后世能除后忧;不为恶多行善一世平安,别争强和斗勇终无祸患;读书好学艺好健康重要,创业难守业难知难不难;为学业干事业意志须坚,学不进干无果恒心别变;求和气予方便是大智慧,行刻薄斗好胜此乃糊涂;占便宜怕吃亏自损福田,多施予少索取福寿绵绵。”家风为“父慈母爱,儿孝媳贤,兄弟和顺,妯娌和睦,姊妹相帮,邻里互助,待人和蔼,与人和善,守义忘利,不沾便宜,辈辈尊贤,代代修善。”(作者系县纪委派出第六纪检监察组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