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败把公权力设租、寻租的问题反掉了,肯定直接地有助于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3月8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裴长洪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这样强调。
腐败是社会的毒瘤,是造成政府信用危机、行政效率低下,以及社会资源配置低效的重要因素。在裴长洪委员看来,腐败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通过设租、寻租干预资源配置。
众所周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指出,生产力的三要素包括劳动力、劳动对象、劳动工具。因此,诸如劳动对象、劳动工具,或者说生产力中“物的因素”的合理分配,对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至关重要。而这“物的因素”,就是我们所说的资源。
腐败行为往往会造成资源配置机制的扭曲。比如,通过行贿等潜规则获得资源的人,可能不是最能有效利用这些资源的主体。即便是最能有效利用资源的主体获得了资源,也会因为腐败增加资源的使用成本,因为争取资源要支付大量的“租金”,大大提高了交易成本。
“从经济学角度来讲,反腐败有助于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一条,就是降低交易成本,成本下降肯定是有利于交易的。”裴长洪委员说。所以,无论是从规范政府运转,还是从增强市场活力来讲,反腐败是起促进作用的。
他分析认为,公权力跨越法律红线干预市场活动,会扰乱资源配置的秩序,扭曲资源配置成本。通过打击腐败行为,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规范权力运行,消除不合理租金这个交易环节,可以有效保障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另外,反腐败还能有效调动生产力中“人的因素”。“对于企业家来讲,他当然很高兴,因为不用像过去一样托关系、找人。”裴长洪委员说,“反掉了贪官污吏,老百姓的气当然也更顺了嘛!”
裴长洪委员指出,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困难,来自于客观的内外环境,比如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对我国外贸的影响等。“不是说因为反腐败了,大家就都不干事了,经济就受影响了。”他认为这种议论本身就具有危害性,是对反腐败意义不理解、认识不深刻的一种表现。